第991章 游手好闲(1 / 2)

在“顺利进行”这件事上,我向来没有什么自信,所以当我发现,只要没有我的参与、事情就可以非常顺利的时候,我的心情是非常挫败的。

这不是我“功成身退”后的嫉妒或者不甘在作祟,而是在我成了“局外人”之后,其他人真的顺利了很多。

就拿威廉·凯恩的死来说。

在我看到他的尸体时,他的后背已经几乎被子弹打烂,这种致命伤是连自愈基因、或者说“吉迪姆”都无力回天的,所以他可能连疼都没感觉到就直接死了。

可是威廉·凯恩死了,【大灾难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,还要有人继续去承担他的工作。

作为联合政府的科技与战略资源执政官,威廉·凯恩的主要工作不是领导主持科研项目,而是对所有科技相关的项目、甚至是提案进行整体统筹。

这就意味着在他手中,掌握着极其大量的信息,而且除了客观存在的资源和项目之外,还有很多尚未落地的提案、甚至是他认为会用到的一个“念头”。

所以在威廉·凯恩死后,联合政府的首要任务,就是重新整理这些资源和信息,毕竟就算是再提拔一个科技与战略资源执政官,也要先知道自己的手里都有什么。

在我看来,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。

那些客观存在的项目和资源倒还好办,毕竟各项记录都在,只要有耐心、有时间,哪怕是完全的外行都能搞定,可是那些尚未落地的提案和念头就很难了。

虽然【大灾难】已经迫在眉睫,但科研方面的提案,也还是要经过层层审批,不过比起从前那些繁琐、冗长的程序,如今的审批流程倒是简单很多。

首先,提案人要把自己的计划书、或者是想法,交给最低一级的科研团队进行初检。

确定该计划可行后,科研团队会在原本的基础上,进行一系列的原理补全和发散性改进,然后再交到执政官、也就是威廉·凯恩的手中。

之后,威廉·凯恩会用自己的科研团队,对这些提案进行复检,再根据提案所能起到的作用、以及技术难度等方面,决定是退回、暂留、还是开会讨论。

而这其中最关键的“决定”环节,完全是由威廉·凯恩自己决定的。

换句话说,在联合政府至今收到的几万、甚至几十万份的提案中,除了已经确定执行的、以及进行过联合讨论的提案外,其他提案是“退回”还是“暂留”,只有威廉·凯恩自己知道。

最要命的是,平时喜欢开玩笑的威廉·凯恩看似不着调,实际具有极强的保密意识。

那些通过初检和复检的提案,在交到他的手上之后、就几乎没有任何记录,然而根据其他方面的记录来看,其中一部分“暂留提案”,已经在未经表决的前提下开始筹备了。

这说明在那些“暂留”、甚至可能是“退回”的提案中,有一部分是威廉·凯恩认为在现阶段可以使用的。

然而哪些提案可以使用、可以使用提案中的哪些部分、那些部分又是否会按照提案内容进行利用,全都储存在威廉·凯恩一个人的脑子里。

在这样一个极度被动的情况下,想要提拔一个新的、完美了解全部情况的、全面把控各项目节奏的科技与战略资源执政官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
联合政府唯一可行的方案,就是将威廉·凯恩曾经审核过的所有提案、全部整理出来进行复检,再通过旁人对威廉·凯恩的了解和判断,尽量去贴近他的思维模式。

这其中不仅涉及到科研和人员调动,还要结合威廉·凯恩的经历,对他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度剖析。

所以在我刚作为“替代品”被闲置之后,我依然没有放松神经,反而时刻准备来打这场“硬仗”——然而并没有人来找我。

陈金平预计这项工作至少需要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