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园正门对面是一家早餐店,老板正在收拾桌椅。“老板,您最近有没有见过穿黑色夹克、戴鸭舌帽、背黑色双肩包的男人,大概 30 多岁,身高 170 厘米左右?” 小王拿出电动三轮车的截图,“还有这辆电动三轮车,您见过吗?尾号是‘36’。”
早餐店老板仔细看了看截图,摇摇头:“每天来吃早餐的人很多,没注意到您说的那种人。电动三轮车倒是常见,送外卖、拉货的都用这种车,但尾号‘36’的没印象,毕竟谁会特意记车牌呢。”
沿着街道往前走,是一家便利店,老板娘正在整理货架。“您见过这个人吗?” 小王再次拿出可疑人员的特征描述。老板娘想了想:“好像上周三下午,有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来买过烟,是‘黄鹤楼’牌的,戴着鸭舌帽,帽檐压得很低,没看清脸,买完烟就往公园方向走了。他是不是背着双肩包我忘了,当时店里人多,没太注意。”
“黄鹤楼烟!” 小王眼前一亮,现场发现的烟蒂就是 “黄鹤楼” 牌的,这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!“您还记得他买烟的时间吗?大概几点?” 老板娘回忆道:“应该是下午 3 点左右,我当时正在看电视剧,广告时间去货架拿烟,他刚好进来。”
这个时间与邓国军看到可疑人员的时间吻合,小王赶紧让队员记录下便利店的位置和老板娘的联系方式:“如果您再看到这个人,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我们。”
继续往前走,在公园东侧的小广场上,几个老人正在打太极。“大爷大妈,打扰一下,” 小王走过去,拿出可疑人员的特征描述,“你们经常来这儿晨练,有没有见过穿黑色夹克、戴鸭舌帽的男人,最近在公园后山附近出现过?”
一位白发老人放下太极剑,说道:“后山那边我们很少去,年纪大了,爬不动山,一般都在小广场和正门附近活动。不过我听老张说,上周他去后山砍柴,看到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在灌木丛附近转悠,还拿着铁锹在地上挖什么,老张以为是公园的工作人员在修东西,没在意。”
“老张现在在哪儿?” 小王急忙问道。老人指了指不远处的长椅:“就在那儿坐着呢,你们去问问他。”
小王快步走到长椅旁,找到老张。老张今年 70 多岁,每天都会去后山砍柴。“上周四下午 3 点左右,我去后山砍柴,走到北侧灌木丛附近,看到一个穿黑色夹克、戴鸭舌帽的男人,手里拿着一把铁锹,在地上挖坑,” 老张回忆道,“我问他是干什么的,他说公园要栽树,他是来挖坑的,我就没多问,砍完柴就走了。现在想想,哪有下午 3 点栽树的,而且他挖的坑看起来很深,不像是栽树用的。”
“他挖的坑是不是在灌木丛旁边,大概 30 厘米深?” 小王追问。老张点点头:“对!就是在灌木丛旁边,坑的大小刚好能埋下一个人,当时我还觉得奇怪,栽树用不了这么大的坑。”
这一信息与现场勘查的土坑位置、深度完全吻合!小王激动地问道:“您还记得他的铁锹是什么样子的吗?有没有什么特征?” 老张想了想:“铁锹是红色的,木柄上好像有一道裂痕,具体什么品牌没看清。”
红色铁锹、木柄有裂痕 这与现场发现的 “得力” 铁锹特征一致!小王赶紧让队员将老张的证词记录下来,同时询问老张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离开的方向:“他挖完坑后,是往哪个方向走的?有没有开车或者骑车?”
老张摇摇头:“我砍完柴就下山了,没看到他离开,不过后山有条小路,能通到旁边的城中村,不用走盘山公路,很多人都从那儿抄近路。”
小王立即安排队员去城中村排查,同时继续走访周边群众。然而,接下来的走访却没有更多收获 其他晨练老人要么没见过可疑人员,要么只记得模糊的身影,无法提供更多细节;路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