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3章 部院新例事多端(四)(1 / 2)

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2046 字 1天前

王锡爵的意思其实很明显的,他也知道八股取士确实是有弊端的,但是朱载坖作为皇帝,也要看到八股取士的优点,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,要扬长避短,既要摒弃掉八股的这些弊端,同时对于八股的一些优点也是要予以吸收和肯定的,太祖皇帝也批评过八股,他曾经说道:“不究道徳之本,不达当世之务,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,即使过于相如、扬雄,何禆实用?”

但是在批评完了之后,太祖皇帝却命令刘基制定相关的制度,仍旧采取八股取士,太祖皇帝为达到选拔人才与把控思想意识形态的目的,对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制定种种规矩:限定了范围——解释经学,指定了写作方式一一代圣人立言,对其形式做了要点规定一一体用排偶,可谓殚精竭虑。

但是太祖的想法是好的,但是所收到的效果却是和他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,太祖意欲去浮华之习,以收实效,是以廷议稍变前代之制,以趋于古。但是实际上内容上的要求与形式上的规定恰恰相背而驰。题出四书五经,以传疏来解释经书的微言大义,需要写作主体不能有自由发挥,思想上要坚持八股文的经学性;而代言入口气的要求,又需要写作主体发挥主观想象,这在八股文写作中就有了虚拟的成分,凸显了八股文的文学性;而排偶对仗,这是典型的文学写作手法,更遑论后世八股文中出现的种种修辞手法。

王锡爵为朱载坖解释道:“陛下,自洪、永以迄化、治百余年中,皆恪遵传注,体会语气,所谓浑浑噩噩,太璞不雕。”其实早期的八股文,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死板和繁杂,不贵言语,文字简要,境界高古仍旧是这一时期八股的特点,但是从弘治之后,八股文就愈加的繁杂,语言务以艰深为要。

当然,这也是受时代的影响,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工具,其重点就是应试,所以当时人有言:“不要文章中天下, 只要文章中试官。”所以考官对于八股文风的转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,而随着国家承平日久,对于文风也逐渐追求华丽,所以才导致了现在八股文风的变化。

正嘉以来,受繁荣的经济带来的奢靡之风的影响,市民文化开始以华为美,追求繁复华丽,精益求精,所以大明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出精雕细琢的痕迹。以华为美的审美风尚由市民阶层渐趋渗透到权威文化中,这个时期的很多考官偏好浮夸雕琢的文辞,对八股文的明经合传的经学性有所忽视,而体式上的八股也不再严格遵循,科举考场上八股文文风偏离正统。

同时由于王学的兴起,阳明心学创立并深入士子之心,在所谓的解放思想的大旗下,这些士子在八股创作上也更加激进,故意追求艰深的文字,以卖弄自己的学问,在文辞上趋向于以华为美的审美风尚,注重辞章的精美与浮夸的华藻,追求奇谲的表达,八股文的文学性因素增强,而经学性减弱,清真雅正的风格不再是主流。

同时,由于时间的久远,八股文题目又因限于四书五经,封闭性较强,出题范围受到极大限制。到正嘉时期,题目业己难以出新,所以出现了士人为了科举而猜题、押题、背诵程文墨卷的风气。而朝廷为了打击这种风气,想出的办法就是出小题,也就是所谓的截搭题。

截搭题最麻烦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强截句读,破碎经义,这些截题的方法割裂了四书五经的经书义理,歪曲了儒家思想精神。王锡爵对此就是深恶痛绝的,他对朱载坖说道:“陛下,所谓截搭题,割裂上章,连下章极不相蒙之文,但取字迹相似者以命题。塾课先习浮烂之词,文场取塞终篇之责,五经大指,己属面墙;先圣精微,永随茅塞。”

这才是现在八股文最大的问题,这种所谓的截搭题,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逻辑可言,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代圣人立言,完全违背了八股取士的初衷,所以王锡爵等人认为,现在的问题是士人学子热衷于背题看八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