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6章 支持与远见,副省长眼中的改革新路径。(2 / 2)

晚报,头版的广府文化特色街照片里,骑楼街的灯笼红得刺眼。

秘书刚沏的铁观音还冒着热气,他却先拿起儿子刘奕送来的特色街数据报表——知青创业摊位三十七个,解决就业近百人,日均营业额超八万元。指腹划过“回城知青自营比例65%”那行字时,他忽然想起上周刘奕在电话里的兴奋:“爸,凌晨带我们搞的特色街,阿勇他们这些返城知青,现在每天能挣国营厂工人三天的工资!”

“改革不是喊口号。”刘副省长对着窗外的木棉树自语,把铅笔搁在报纸上。他想起去年冬天,信访办堆成山的知青返城诉求信,字里行间都是“无工可做”的焦虑。那时他就在常委会上说:“总不能让孩子们困在‘等分配’的死胡同里。”如今广府街的试点,恰恰印证了这条路能走通——不必都挤进厂矿企业的铁饭碗,摆个粥摊、开家服装店,凭手艺吃饭,也是正途。

他翻开笔记本,在“个体经济政策”那页写下:“1. 简化知青自营执照办理流程;2. 明确特色街税收优惠细则;3. 组织知青创业培训专班。”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,透着决断:“微音的担忧有道理,但不能因怕冲突就停下脚步。”

傍晚批阅文件时,刘副省长特意在特色街的报告上批了行字:“试点成功,值得推广。让思想再解放些,让路子再拓宽些。”窗外的暮色漫进办公室,他望着桌上的报纸,忽然觉得那骑楼街的灯笼,不仅照亮了生意,更照亮了一群年轻人的出路——这或许,才是广府文化特色街最该被记住的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