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疏烟淡月(3)(1 / 2)

风骨之臣 原秋叶 2088 字 6小时前

八月底,北境雁鸣关外草色已衰,长风猎猎,吹得旌旗翻卷如浪。

一纸降表,自雪线以北递来,经驿站七昼夜,送至长安。

新帝君凌甫一展卷,便命尚书省草拟迎使礼仪,诏内阁与礼部合议。

领旨的,正是当今最年轻的中极殿大学士——何衍。

何衍领旨后,不敢有丝毫懈怠,立刻召集内阁与礼部官员商议。众人围坐一堂,各抒己见,气氛热烈。

然而,在商议过程中,却出现了分歧。礼部尚书认为应遵循旧例,以彰显大国威严;而内阁几位大臣则觉得此次北境主动投降,应展现出宽容与怀柔。

何衍沉思片刻,心中已有了主意。

他起身说道:“此次北境来降,乃是我朝之幸。旧例虽不可废,但也应因时制宜。我们不妨在遵循旧例的基础上,加入一些体现我朝仁德的环节,既不失威严,又能让北境使者感受到我朝的诚意。”

众人听后,纷纷点头称是。

于是,何阁老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事宜,从迎使路线到接待规格,每一个细节都亲自过问。

与此同时,宫中有消息传来,新帝君凌有意让何衍负责此次接待北境使者的事宜,务必保证礼数周到,大显国威。

九月初三,长安城北三十里,灞桥长亭。

何衍着绛纱朝服,佩水苍玉,立于驿道东侧。

他身后是鸿胪寺、礼部、太常寺大小官员,再往后,金吾卫列成两道,槊刃如雪。

辰时三刻,北境使团自雾中渐近。

当先一匹照夜白,马上人年约二十四五,雪色披风,银冠束发,温文尔雅,正是北境六皇子赫兰廷。

他左侧,一骑枣红马,马上女子以红纱覆面,鬓边金步摇随风轻晃,便是三公主赫兰颂月。

何衍前行三步,长揖至地。

“大安内阁大学士何衍,奉皇帝陛下旨意,迎六皇子、三公主入京。”

赫兰廷翻身下马,双手虚扶,笑意和煦:“久闻何阁老少年高第,今日一见,果不虚传。”声音不高,却带着北境特有的清朗,像雁背上的霜。

何衍微笑,侧身让道:“殿下请。”

他目光掠过那位始终未语的三公主,只见她微一颔首,红纱外只露出一双极黑的眸子,像雪原上未冻的泉水。

当晚,太极殿赐宴。

笙箫迭起,灯树千柱。

新帝御座于上,六皇子居右首,三公主紧邻其侧。

何衍奉诏陪宴,座在六皇子之下。

酒过三巡,赫兰廷起身,捧觚奏言:“北境愿罢兵十年,输贡马三千、貂皮万张,更以皇妹颂月,备位周宫,以结秦晋。”

殿内一时寂静。君凌含笑,目光却掠过何衍。

何衍会意,起身答礼:“殿下美意,陛下甚嘉。惟妃嫔位序,关乎国体,容臣等具仪以闻。”

话虽委婉,却是推托——北境三公主若入后宫,位份、封号、居处,皆需再议。

赫兰廷笑意不减,退回座中。

何衍抬眼,恰与三公主眸光相撞。那一瞬,他仿佛看见雪夜狼烟,又仿佛看见春水初融。

她垂睫,将杯中蒲桃酒一饮而尽,红纱微动,露出一截雪白颈侧,竟有朱砂小痣,似雪中一点红梅。

宴散月斜。

何衍回府时,已是子初。

王瑞瑛仍倚窗绣灯,听得脚步声,忙迎上去,替他解下沾了酒香的朝服。

“听闻北境三公主,美若雪岭红莲?”她似笑非笑。

何衍捏了捏眉心,耳尖却微红:“只露了一双眼睛,能看出什么美。在我心中,你才是最美的。”

王瑞瑛低笑,转身去端醒酒汤。

何衍却从身后环住她腰,声音低哑:“瑞瑛,我今日才知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