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8章 智慧树(1 / 2)

“先贤料想人心难测,祖训或许并不能规范石国人的行为,他于是又编纂了律法,试图用法律来约束石国后人。”

“总之,先贤想了一切办法。”

“但是这些办法却无法让他满意。”

石云峰娓娓道来。

显然。

这则故事对石村来说极为重要,故而一代代流传了下来。

赵樾等人同样也在思考。

实话说。

赵樾不认为有什么王朝能够千秋万代,也没有什么基业能够万世不朽。

即便是那位先贤能够长生不老,由他来永久统治石国。

赵樾相信。

那也只会是一场灾难。

因为,人都是会变的。

一个人,一位帝王。

年轻时。

或许会励精图治、宵衣旰食,从不沉迷声色犬马,一心一意只为了国家、民族的发展进步。

在他的带领下,国家一点点走出泥潭,开始走上坡路。

到了中年。

帝国已经繁荣昌盛,帝王的目光环视宇内,发现百姓安居乐业,蛮夷无不臣服,他会不会想着‘朕打了一辈子仗,享受一下怎么了’?

于是帝王开始享受美色、华服与奢侈的食物。

此时,帝王仍旧睿智英明,一些享乐也无伤大雅,毕竟帝国有这个资本,而且帝王从不沉迷这些。

然而,又过了无数年。

帝王已经在王位上坐了太久,对于他的一切喜好臣子们早已了如指掌,于是很多人开始巴结、奉承君王,并因此得到好处。

于是更多人效仿。

臣子们只说帝王喜欢听的话,只告诉帝王喜欢听的消息。

帝王看似高高在上,却实际上已经落在了臣子们精心搭建的信息茧房中,他看不见外面的世界,不知道百姓疾苦。

在他看来。

帝国仍旧国强民富,欣欣向荣。

于是帝王继续放心的享乐。

这一次。

他的欲望越来越多,他开始从民间甄选数以千计的美女以充实后宫,耗费不可计数的银钱修建奢华的宫殿。

他的享乐成为了帝国财政巨大的负担。

成了百姓苦难生活的新一座大山。

不仅如此。

他的那些‘忠心耿耿的臣子们’非但不劝谏帝王,反而趁机搜刮民脂民膏。300万两税银他们会私吞200万,只拿出100万给帝王。

直到有一天。

再也忍不了的百姓揭竿而起,起义如同星星之火,迅速掀起燎原之势。

这时候,臣子们再也无法遮掩。

帝王终于知道了事实。

他会改吗?

会认为自己错了吗?

不会的。

几十、几百年的君王生涯,习惯了掌控他人生死的权柄,听多了臣子的阿谀奉承,曾经那个明断是非、睿智聪慧的君主早就死了。

如今的帝王刚愎自用、骄奢淫逸。

早已自比神明。

他永远不会错!

错的是那些蝼蚁一般的贱民。

即便假惺惺地写一份《罪己诏》,也不过是情非得已的妥协罢了。

龙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,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
即便是千古一帝,大唐那位皇帝天可汗,亚洲洲长、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,常常把‘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’挂在嘴上的李世民,在晚年时也曾说出这样一句话:

百姓无事则骄逸,劳役则易使。

老百姓闲着没事就骄奢淫逸,让他们多服些劳役吧!

瞧瞧,这是人话?

不仅如此。

晚年的他还大兴土木,广纳美女,